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发展规划司 > 战略研究

2018年发展规划工作十大重点问题调研成果主要创新观点及政策建议摘编(二)

日期:2019-06-25 作者: 来源:农业农村部 【字号: 打印本页

2018年发展规划司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相关部属单位,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产业兴旺、农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重大问题,组成10个专题调研组,赴陕西、山东、江西、江苏等20多个省(区、市)开展实地调研,做了大量案头研究,形成了系列有深度、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现予以刊发,供读者参考。

一、推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要选准一个产业,培育一批主体,创新一个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产销、科技、人才服务体系

《脱贫县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模式研究》提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找准路子,突出特色,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引领作用,培育可持续脱贫机制,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促进扶贫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对第一批28个脱贫县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产业扶贫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发挥的关键支撑作用一是通过产业脱贫人口占全部脱贫人口比重达60%,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品产业格局。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人口覆盖度达到62.8%,显著高于49.8%的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本多方参与的投入格局,变输血造血的支持方式成效显著。四是创新订单、直销、电商等多种产销对接模式,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同时,产业扶贫可持续性方面还存在区域不平衡问题,新疆、西藏等地脱贫县脱贫质量不高。

研究总结了脱贫县强力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六大领域二十项模式科学选择扶贫产业方面,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选择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以规划+实施方案+项目引领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风险补偿+增信担保+贷款贴息提高市场经营能力,以示范创建+项目库+资金补助激发助贫动力,以规范管理+能力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创新带贫机制方面,在项目安排上,推行资金项目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进”模式;在利益联结上,全面推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基地+贫困户”“园区+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在收入来源上,推行家庭经营赚现金、土地流转赚租金、就近务工赚薪金、股份合作赚股金的“四金”收入模式。支持农产品产销对接方面,重点推行龙头引进、市场服务、渠道创建,展销组织、品牌打造等模式。强化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方面,建立农技指导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农业乡土专家+种植能手+新型经营主体技术骨干+科研教学单位一线服务人员的社会化服务模式,田间学校”“专家大院等培训模式,以及引进来+留得住+走出去的引智模式。强化金融保险服务方面,形成担保贷款+贷款贴息+现金直补+产业保险多元支持模式和全民创业+小微企业+实体经济多主体支持模式。研究提出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四点建议。促进扶贫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强化考核监督和工作调度,将脱贫攻坚经验做法借鉴到实施乡村振兴工作中。

二、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关键是要制定禁止类、限制类农业产业目录,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强化农业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

《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研究报告》提出,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旨在以清单形式公开列明区域内不符合农业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要求的限制类、禁止类产业及管制条件,明确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方向与规模。研究提出了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总体思路。以县域为单元,综合考虑农业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区域功能定位、生态类型、农业优势与短板、产业发展基础等因素,按照“减、转、控、退”(限制类产业实行减、转;禁止类产业实行控、退)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限制和禁止发展的农业产业目录,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明确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分类推进生态脆弱区(敏感区)、农业资源超载地区以及典型区域资源保护和环境障碍因子治理。研究分析了农业产业准入的影响和条件。农业产业准入既受水、土、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影响,也与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竞争力等因素有关。研究提出了制定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应重点关注六大典型区域。从当前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及典型区域的资源环境特征、产业现状等情况看,要以东北黑土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耕地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区、生态保护发展区为重点,因地制宜制定农业产业负面清单,明确相应的产业调整方向与管控措施。研究提出了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建议: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开展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试点。

三、建设产业园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把产业园作为承载现代要素的平台,健全完善产业园内生动力机制、利益共享机制、融合发展机制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引领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各地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推动质量兴农的领头羊和排头兵。研究梳理总结了各地产业园建设成效。在绿色发研究展方面,以种养结合为抓手,促进绿色循环农业的发展;以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契机,带动农业投入品减施高效;通过外引(政府主导)内联(龙头企业带动),促进环保处理设施的集中建设。在质量监管方面,通过规模经营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监管站与农资协会并举的质量检测网络体系;依托信息技术提升安全管理效率;在品牌强农方面,围绕市场建设多层次推动品牌化发展。在科技强农方面,依托产业园平台加大良种培育投入;“创业人才引进”与“农户技能培训”两位一体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在产业融合方面,围绕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融合,依托产业协会提质量促进高效融合;在土地集聚方面,设立土地流转专项基金及信贷支持体系;通过信息化平台推动土地流转市场化。研究还总结了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产业园 “大生产+大加工+大科技”,浙江省慈溪市产业园全产业链开发,浙江省余姚市产业园多层次品牌建设,安徽省和县产业园特色产业引领等四种模式。研究分析了产业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各地对于产业园的认识还不一致;二是产业园创新的举措还有不足;三是产业园与周边的联动还需加强;四是技术不足与生产标准不完善制约绿色发展;五是品牌培育不充分限制高质量农业发展。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鉴各地经验,提出了四点建一是构建产业园发展内生动力机制,加快形成国家、省、县(市)产业园建设体系;二是探索建立现代要素向产业园集聚有效机制,释放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三是聚焦全产业链开发,推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四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多维度分享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成果。

四、推动直属单位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强投入、优结构、建平台、活机制

《直属单位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提出,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部直属单位加强科研推广、产业指导、绿色行动、深化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研究阐述了直属单位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有基础。直属单位工作已经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覆盖了种、养、加农机等领域,在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已经有丰富的积累。人才培养加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开展研发推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开展监测监督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业服务,开展研究传播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决策支持,直属单位在科技创新、决策咨询、监管服务等方面起的作用日益彰显。研究分析了直属单位服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能力不足难以支撑高质量发展、设施装备经费投入等存在失衡、共享共用协作的效率发挥不高、体制和机制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政策设计引领作用发挥得不够。从长远看,直属单位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主要有:在科技创新上要引领发展方向,在公共服务上要提高精准程度,在人才培养上要建立知识储备库,在决策支撑上要发挥高端智库作用。研究提出了直属单位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五点建议: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能力保障建设;二是优化设备结构,提高综合利用效率;三是强化平台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共用;四是加快体制创新,促进激发活力动力;五是做好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五、完善农业农村宏观管理体制机制,关键是要厘清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的关系,加强和改善政府财政支农、执法监管、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

《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农业农村宏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立足十九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三农”管理体制和农业农村部管理职能改革,对理顺“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阐述了我国农业农村宏观管理体制机制现状。从机构设置和职能上看,农业农村部明确了职责分工,加强了对行业内交叉重复以及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农业投资项目的统筹整合,最大限度缩小项目审批范围。但农业农村部内部机构在农业政策、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等职能存在交叉,与其他部委在农业规划制定和“三农”研究、农业法制建设、农业财政管理、农村教育、动植物检验检疫等方面存在职能交叉。研究分析了我国农业农村宏观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农村管理体系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不科学,部分领域政府管理存在缺位,农业管理部门的分设导致产业被人为分割。农业农村管理体系存在机构重叠、权责交叉、脱节问题。地方农业农村部门调整后,面临着“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的问题。研究提出了调整我国农业农村宏观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议:一是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解决中央政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二是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三是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四是严格农业农村监管和执法体系,提升群众对农产品的信任度。五是强化财政支农投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