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发展规划司 > 绿色发展

河南省平顶山市以实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引领绿色发展

日期:2019-03-04 作者: 来源:农业农村部 【字号: 打印本页

近年来,为解决种植业投入品过量使用、耕地地力下降和养殖业粪污环境资源等问题,平顶山市委、市政府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全绿色理念、全区域规划、全循环发展、全创新驱动、全产业开发、全社会参与的主旨,大力发展农牧结合、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形成了循环农业盘活存量、品牌农业调优存量、协同农业扩大增量的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一、基本做法

(一)坚持农牧结合,夯实农业绿色发展基础。规划了24个县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区,培育了农牧结合、林牧结合、加工带动、养殖带动、合作带动、复合发展六类循环企业发展类型,推广了农牧结合、就近利用;林牧结合、自然利用;协议消纳、异地利用;无害处理、集中利用;加工制肥、分散利用;就地还田、直接利用六种循环利用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年处理能力达30万头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1座和总产能达50万吨的有机肥生产线9

(二)坚持产业融合,激发农业绿色发展动能。谋划了全国唯一以健康食品定位的10平方公里平顶山健康食品产业园区;启动了田园综合体一县一园区发展计划,市级重点打造8万亩韭菜科技田园综合体、3万亩任店循环农业田园综合体。

(三)坚持创新引领,增强农业绿色发展活力。搭建了项目、融资、科技、保险、市场、信息等六个服务平台。融资平台授信额达37亿元,累计为农业企业融资10.6亿元;近三年销往上海目标市场农产品销售额50多亿元,供沪生猪年销售量达100万头以上;建成平顶山循环农业研究院、市健康食品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研究基地平顶山实验站等科研机构。

(四)全国首创百亩千头生态方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综合考虑生猪粪便排泄量与土地消纳能力,合理匹配养殖规模和种植用地,以100亩耕地为一个单元,建设一个占地约3亩、年出栏2000头生猪的养殖生产线,实现了种养平衡循环发展,亩均效益较纯种植可提高10倍左右。该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是一个绿色发展模式、盈利发展模式,也是一个产业扶贫模式(每条生产线可带动10户贫困户),被誉为竖在田间地头的扶贫车间。目前,全市已发展生产线318条,共带动贫困户2903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二、主要经验

(一)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管副市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按照常设机构机制运行,负责统筹协调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工作。

(二)强化政策支持。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平顶山市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工作方案的通知50多个文件,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加强资金保障。市财政安排2000万元引导资金,吸纳社会资金2000万元,共同建立了金融授信额度达4亿元的融资担保平台,帮助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难题。依托市财信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政策性银行和社会资本,拟建立15亿元平顶山农业绿色发展基金,支持农业绿色发展重点项目建设。

三、工作成效

通过多年努力,平顶山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成效得到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被确定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河南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区、河南省生态畜牧业示范市、上海市优质农产品供应外延(平顶山)保障基地。

(一)产地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中低产田经过2-3年的土壤改良,地力水平提升1-2个等级,有效提高了耕地地力;2017年全市化肥、农药较2015年分别减施10%13.8%,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5.6%,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通过以种定养、以养促种,实现了种植业、养殖业的结构优化。全市发展农牧结合循环农业企业184家,建成生态粮47万亩、饲料粮70万亩、生态林果25万亩,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6%,连续4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30%以上。

(三)产品质量显著提升全市发展烘干设施121台套,烘干能力达玉米总产量的50%2017年,全市粮食质量全部达到二级以上,位居全省前列,绿色有机农产品增长率达到10%

(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7年,生态小麦收购价每公斤高出市场价0.2元,供沪生猪每公斤高出市场价0.4元,郏县红牛每公斤高出市场价2元,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2014-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幅9%以上,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