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发展规划司 > 规划管理

农业现代化辉煌五年系列宣传之四十一:黑龙江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回顾

日期:2021-09-08 作者: 来源: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 【字号: 打印本页

打造高质量现代农业样板 

——黑龙江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回顾

  九月的龙江大地,翠点苍山,稻菽飘香,到处呈现出一片喜人的丰收景象。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全会黑龙江代表团审议和到黑龙江省考察时,对黑龙江省作出“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要指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黑龙江“三农”工作作出的明确指示和殷切嘱托,为我们提供了战略指引和根本遵循。 

  忆往昔,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拥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禀赋,农业产业优势较为突出,多项评价指标位居全国首位和前列。黑龙江省的农业曾以“大”而著称,在全新历史条件下,黑龙江对于现代农业的要求,早已不是“大字当头”的问题,而是对已经进入发展成熟阶段的现代农业提出了更高定位:发展质量和效益双赢的现代农业。 

  走进秋天里的黑土地,探寻高质量现代农业在这片热土上走过的路径、轨迹,看黑龙江省如何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效益,浓墨重彩绘就这幅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农业画卷。 

  现如今,黑龙江省始终围绕“市场”和“创新”,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既大踏步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步转型升级,又实现了农业的高质高效,在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伟大征程上,走出了一条独特而富有成就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谱写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乐章,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7541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1.3%,连续10年保持全国第一。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20年达到16168元,同比增长7.9%,增幅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 

  一、现代农业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从过去追求数量和速度向追求质量和效益转变,黑龙江省走出了以生产优质农产品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统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保护生态的农业全面绿色发展新模式,现代农业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农业供给结构不断优化。2019年,全省蔬菜、食用菌、鲜食玉米等高值高效特色作物面积达到2104.2万亩。打好寒地黑土、绿色有机优势牌,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到8120万亩,比2015年增长11.1%;绿色食品标识产品达到2805个,比2015增长73.1%。 

  (二)农业经营方式不断升级。不断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家庭农场达5.4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9.51万个。建成益农信息社8857个,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全省9953个集体经济组织组建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4000多万亩次。 

  (三)农业“三产”融合水平不断提升。深入实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战略。2019年,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38亿元;全省国家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64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500家。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达到30个,国家和省级产业园达到67个,农业科技园达到34个,省级农民创业园达到108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502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51亿元。 

  (四)农业生态基础进一步夯实。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2015年以来,累计落实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522.6万亩,耕地轮作休耕试点1415.17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还田面积超过1亿亩。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和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达到75%和85%。全省农业“三减”高标准示范面积达到4000万亩。 

  二、找准“病灶”奋力发展高质量现代农业 

  只有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才能保证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加富有弹性活力,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黑龙江省坚持问题导向,发扬“庖丁解牛”精神,找准“病灶”,突破“瓶颈”,在发展高质量现代农业上奋力“突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老工业基地要激发创新活力,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闯出一条新形势下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病灶”,对问题“庖丁解牛”,深刻地认识到,黑龙江农业存在“供应链不优”“产业链较短”“价值链偏低”“生态链不稳”“动力链不足”等问题,具有“十长十短”的产业特征。 

  一是具有资源禀赋之长,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之短。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大,水资源总量多,气候条件有利,光、热、水同季,适于农作物生长。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省中低产田面积高达1.04亿亩。大马力机械、专用配套农机具不足。农田水、电、路等不配套,水田好于旱田。 

  二是具有原料富集之长,存在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之短。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1200亿斤以上,粮食总产量、增量、商品粮、调出量均居全国第一位,但农业产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精深加工不强、产业链条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紧,而且新业态发育不足。粮食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0.61,大量优质农产品仍是“原字号”出省。 

  三是具有绿水青山之长,存在环境承载能力弱之短。黑龙江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大草原、大湿地、大森林造就了山青、水秀、土肥、田洁的优良生态环境,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省。但农民过多使用农药、化肥,过度开垦水田、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等现象依然存在。农业面源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黑土层变薄等问题仍不容忽视。 

  四是具有体量大之长,存在结构调整难之短。黑龙江省农业体量大,仅耕地面积就达2.3亿亩,农业总产值占GDP23.4%,但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粮食作物比重大,特色经济作物规模较小,容易出现调啥啥多的问题。畜牧业、林业、渔业、蚕蜂养殖等经济总量小。 

  五是具有科技发展之长,存在转化率、到位率不高之短。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力量雄厚,拥有农业类大学、科研院所41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1.34万名,有完备的省、市、县、乡四级农技推广体系,各个农作物品种都形成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现代耕作制度大面积推行。但农技推广人员严重老化,科技园区辐射带功能力弱,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低,传统种养方式比较普遍。 

  六是具有比较富集的农村人口之长,存在素质不高之短。黑龙江省农村人口1466.8万,但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整体素质不高,农村专业化人才少,标准化作业水平 不均衡。部分乡村干部指导工作靠经验、吃老本、讲传统,缺乏科学方法、专业技能。 

  七是具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育之长,存在农业经营规模小、方式落后、质量不高之短。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20万个,带动土地规模经营1.3亿亩。但除农垦和部分合作社外,有相当一部分耕地为小户种植,种植规模小,作业标准低,栽培措施不到位,耕种机械以小型为主,轮作体系不完善。 

  八是具有组织化程度较高之长,存在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之短。黑龙江省专业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和农业服务公司发展较快,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相对较高。但农资配送、田间管理、仓储运输、市场营销等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服务能力还很有限。 

  九是具有量大质优生产之长,存在市场营销滞后之短。黑龙江省粮食总产连续9年位居全国首位,玉米、粳稻、大豆三大品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8120万亩,位居全国首位。但很多生产主体偏重田间地头,忽视市场端头,产品市场销售任重道远。省内企业知名品牌、大品牌较少,市场上具有垄断力的领军品牌不多,实际市场竞争力较差。 

  十是具有先进的耕作之长,存在标准化生产不均衡之短。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居全国之首,各个农作物品种都形成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现代耕作制度大面积推行,全省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高,位居全国首位,但农业标准化、精准化生产投入不够,规模经营土地的产出能力和效益没有实现最大化。 

  三、“三产”融合铸牢高质量发展引擎 

  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发展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引,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坚持把绿色理念融入产业链整个环节,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培强“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动力链”五链,实现“三产”融合,提升现代农业价值和效益,铸牢高质量发展引擎。 

  黑龙江的农业何去何从?黑龙江现代农业遇到了严峻挑战。 

  黑龙江省的决策者敢于正视这些问题,以“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为目标,客观、辩证地分析“十长十短”,探索优化“供应链”、拉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稳定“生态链”、激活”动力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引,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坚持把绿色理念融入产业链整个环节,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发展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争一流、站排头。 

  (一)向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持续发力,优化“供应链”。 

  一是调优结构。只有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才能切实改变当前农业整体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等局面。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坚持“增豆扩经”思路,扩大蔬菜、鲜食玉米、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施“两牛一猪一禽”工程,扩总量、提质量、拓市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 畜牧养殖业,以实施“两牛一猪”工程为抓手,推动生猪产业提档升级。实施奶业振兴计划。推广母牛+育肥牛养殖模式,大力发展肉牛产业。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加快和牛、安格斯等高端肉牛产业发展。做大做强鹅产业,深入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加快推进蚕蜂业发展。2020年,全省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禽蛋和生奶产量分别增长6.4%、6.2%、5.2%、9.6%、2.7%和7.5%。 

  二是创新科技。只有坚持“科技种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保障黑龙江农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把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科技根植于农业全链条、全要素,构筑农业科技新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到67.7%,比2015年提高3.2个百分点。建设玉米、大豆、水稻、经济作物等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推广体系20个,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68个,现代农业科技园350个,形成千公里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带。集成推广高标准技术模式60个,实现主要粮食作物全覆盖。推进农业机械化,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全面提升作业机械动力、作业效率和质量标准,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6360.39万千瓦,比2015年增长16.9%。 

  2016年以来,全省做好水稻生产优势区域布局和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加强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农业设施化生产上的应用,加强农业物联网系统、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农业机械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建设完成村级益农信息社8857个,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农业大数据管理中心。建设“互联网+种植业”高标准示范基地达到1741个。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建立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占地面积94万平方米,建设规模大,标准高,功能全,目前处于 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水平。该中心由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遥感系统RS为技术核心的“3S”系统及信息采集、智能化农机装备、农业专家决策、农机管理和指挥调度五大系统组成,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的科学化、产品的品牌化,为实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入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开展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十三五”期间,全省共实施11个种业项目,截至2019年年底,已完工7个。项目总投资1.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2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8371万元。通过项目实施,优良种畜禽供种、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及奶牛性能测定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是夯实基础。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耕地保护红线,挖掘耕地潜力,确保2.39亿亩耕地数量稳定。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制定发展规划,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同时,科学合理规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十三五”期间,全省完成1.667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全面发展粮食生产 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高质量完成80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和 1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任务,全省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8548万亩。 

  (二)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力,拉长“产业链”。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紧盯重点项目抓推进,围绕企业运营抓服务,整合资源要素抓支撑,推进粮食从初级加工向食品产业、精细化工等领域延伸,加速生猪、肉牛生产屠宰加工一体化经营,提升婴幼儿配方奶粉、巴氏奶、酸奶等优势乳制品竞争力,发展特色小品种大产业,努力把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成全省第一支柱产业。一是抓好“三产”融合。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把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打造成全省第一支柱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产品原料生产大省向加工大省转变。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积极对接省委、省政府“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十百千”培育行动,培育百家“十亿企业”,采取靶向培育“小升规”一批,盘活技改升级一批,招商引资新建一批,优化重组壮大一批,不断发展壮大加工企业群体;培育十家“百亿龙头”,巩固提升九三、飞鹤等现有百亿龙头企业,百亿企业的领头雁作用,扶强扶壮2540亿~100亿元企业,重点发展3~5个百亿级龙头,努力培育全国行业领军企业;培 育五个“千亿产业”,制定出台《黑龙江省农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万亿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推动玉米深加工、稻谷及深加工、乳肉制品等产业破千亿,肉业和中药产业规模超500亿元,不断向千亿规模迈进。二是抓好园区平台建设。统筹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继续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示范强镇和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肇州县坚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项目建设。规划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的“一主两辅”工业园区,累计投资近6亿元,建设和完善了污水处理厂、物流园、创新创业基地、金融财税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达到“七通一平”标准,成为省级经开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2019年园区企业实现产值148.4亿元、同比增长30%,增加值14亿元、同比增长23.8%。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5亿元、增长10.1%,工业增加值48.7亿元、增长17.5%。 

  (三)向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持续发力,提高“价值链”。 

  一是加强品牌建设。加强品牌发展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以知名品牌、优势品牌为核心,吸引、整合弱小品牌,做大做强知名品牌,扩大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建立线上线下销售体系,强化优势农产品品牌打造,拓展多元化、多业态营销渠道。采取“龙江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知名品牌”方式,加快绿色生态品牌培育,做大做强五常大米、响水大米、寒地黑土、北大荒等一批绿色有机大米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截至20192月,全省共有10个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超过亿元,品牌价值评价总额达1384亿元。有5个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超过100亿元。其中,“五常大米”品牌价值677.93亿元,在全国地理标志产品排行榜中,名列第六位,在全国地标产品大米类中,名列第一位。 

  二是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进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发展稻渔共生、林下种养、休闲渔业和冰雪渔业等。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十三五”期间,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502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51亿元。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68个,入选国家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名录21个。 

  三是抓好市场营销。以开展“互联网+高质量农产品”行动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互联网,开展与知名电商企业合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用“卖得好”提升农产品“价值链”和农民的“增收链”。“十三五”期间,全省先后举办国际大米节、“农担杯”全省优质农产品营销大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质农产品推介会等产销对接活动,促进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建成益农信息社8857个,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 

  (四)向加强农业生态建设持续发力,稳定“生态链”。 

  一是强化耕地保护。2015年开始,全省创造了“一翻两免”保护性耕作模式,既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又实现了节本增效。全省玉米秸秆翻埋还田2166万亩,碎混还田295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330万亩。龙江县从2015年开始进行黑土地保护项目建设,主要采取秸秆覆盖还田、条带耕作及免耕机播种,配合中耕深松、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实现了耕层25厘米以上、地力提升0.5个等级、有机质提高3%的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攻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农药化肥减量行动,落实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喷药机械改造、绿色统防统治等措施,强化精准施肥、合理用药、绿色防控等减肥、减药、减除草剂手段,降低投入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十三五”期间,全省农业“三减”高标准示范面积达到4000万亩,建设农作物乡村病虫监测点2200个,补贴节药喷头51万套,化肥、农药总用量实现“双降”,有机肥施用1800万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比2015年增加5386万亩。 

  三是强化产品监管。扩大全省农业投入品可追溯平台试点范围,加大转基因生物监管力度;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推进质量安全智慧化监管;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提高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水平。在全国率先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截至2019年年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入网追溯企业达到2000个,比2015年增加2.2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总体合格率为98.71%,比2015年提高0.61个百分点。 

  (五)向提高素配置增红利和实施改革创新持续发力,激活“动力链”。 

  一是加速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任务基本完成。成立了黑龙江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有51个县级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国家督查组给予“黑龙江思路清晰,措施到位,既完成了规定动作,也创新了自选动作,成效比较明显,为全国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龙江样板”的高度好评。 

  二是加速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回头看”,有效解决了一些突出矛盾问题,全省颁证409.8万本,颁证率达94.7%。2011年,方正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县,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2015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县,圆满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全县67个村全部组建了股份经 济合作社,其中28个合作社累计分红756.1万元,35个合作社经民主决议将546.27万元盈余用于偿还债务、扩大生产和发展公益事业。 

  三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百村千社万户”示范典型培育计划,开展省级农户家庭农场示范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加强农业生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能力建设,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发展托管式、订单式、平台式、站点式等综合性服务模式。 

  兰西县探索了“农村金融+土地托管+期货保险+粮食银行”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模式。“耕、种、防、收、售”等环节交由服务组织统一经营,农业农村部门及乡镇对托管服务进行全程监管,让农民在土地经营制度变革中受益。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托管服务小农户数为62.6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23.5%,小农户托管服务面积占托管总面积的近70%。 

  四是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围绕现代农业转型发展需要,推动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简化手续,降低成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32个县域开展蚂蚁金服农村“普惠金融”项目,数量位居全国第四,总授信额度131亿元。探索推广农业保险模式,全省种植业政策性保险承保1.3亿亩,种植业大灾保险承保面积1025万亩;养殖业政策性保险承保65万头。 

  回眸“十三五”,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十分喜人。展望“十四五”,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前景依旧光明。黑龙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健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巩固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全面建成农业强省,稳固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当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显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 

  (黑龙江省委农办、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