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发展规划司 > 规划管理

农业现代化辉煌五年系列宣传之四十:吉林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回顾

日期:2021-09-07 作者: 来源: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 【字号: 打印本页

  

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谱写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新篇章

——吉林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回顾

  2015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农业是吉林的一大优势,也是吉林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必须牢牢把握的重点。要发挥自然条件好、黑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多、技术基础扎实的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同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吉林省调研时再次强调指出“中央提出在一些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从全国看吉林处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方队,要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五年来,吉林省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作为开启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大政治任务,高位统筹、全盘谋划、创新探索、务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迎来了快速提升、整体跨越的历史时期。 

  一、肩重任、担使命,推进农业现代化率先发展 

  五年来,吉林省坚持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引领“三农”发展的根本方向,围绕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以14个率先示范县为重点,突出规划引领,强化组织推动,加强督导考核,狠抓重点任务落实,取得可喜成绩。 

  (一)农业综合产能更加稳固。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3500万吨阶段性水平,2020年达到3803万吨。畜牧业、园艺特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粮食单产、人均占有量、商品率和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均处于全国前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2019年达到14936元,增速8.6%,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5.6个百分点,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5个百分点。 

  (二)物质装备稳步提升。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230万亩,比2015年增长6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2%,比2015年提高6.7个百分点,位居粮食主产省第二位。 

  (三)科技创新显著增强。主要粮食作物良种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9.4%,比全国平均高0.2个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2.4个百分点。农业信息化在五个方面实现全国第一,即1231612582平台与农民互动服务量第一,农业电子商务进村入户第一单,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覆盖面第一,“易农宝”APP省域用户量(82万户)第一,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中国移动服务农业示范基地,信息为农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快速增长。 

  (四)经营体系加速变革。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家庭农场5.3万户,农民合作社8.6万户,分别比2015年增长1.5倍和53.6%;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44.88%,比2015年提高近18个百分点。累计创建农村三产融合先导区6个、乡村振兴战略试验区14个、产粮大县乡村振兴新动能培育试验区6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41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2个、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3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512户,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76户,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产业的纵向拓展和横向嵌入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农村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 

  (五)金融服务保障有力。吉林省是全国唯一省级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已建设村级金融服务站2000多家,农业保险实现主要农作物全覆盖、扶贫保险实现贫困户全覆盖,农村土地“两权”抵押贷款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六)绿色发展优势凸显。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2018年开始连续保持使用量负增长,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广泛应用经过5年的奋斗,“三大体系”建设,绿色发展及农村改革都取得了不斐的成绩,吉林农业已跨入了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新阶段。 

  二、稳产能、增效益,推进产业体系转型融合 

  注重发挥自然条件好、黑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多、技术基础扎实的显著优势,发挥玉米、水稻两个“黄金带”优势,突出稳产能、转方式、促融合,打造天下粮仓、肉库,打造更具保障能力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基地。为端稳饭碗、丰富餐桌提供基础支撑,为农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提供重要渠道。 

  (一)坚决扛起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是全国粮食核心产区,42个县份有32个是产粮大县,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年来,省委、省政府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提出做到“三个不能、一个绝不能”,即重农抓粮、稳粮保供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这个目标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个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突破;在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绝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从稳政策、稳面积、防灾害上入手,做到领导精力不转移、工作力度不减弱、执行政策不走样。 

  (二)扎实推进“菜篮子”供给能力建设。畜产品、果蔬是“菜篮子”稳定的关键,既关乎民生,又关乎宏观经济运行。狠抓畜牧业全产业链开发,突出发展生猪肉牛产业、稳步发展家禽肉羊产业、统筹发展奶牛鹿蜂等特色产业,大力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计划,扩大“无抗养殖”试点,加大追溯体系推广应用,打造优质、安全、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畜牧业呈现出从量的提升迈向质的飞跃的喜人态势,完成了从配角到主角的惊人蜕变,供给能力显著增强。2019年,全省猪牛羊禽分别发展到2153.9万头、590.2万头、795.2万只和6.6亿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41.8万吨、121.5万吨和39.9万吨。狠抓园艺特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稳定露地蔬菜生产面积。冬季“菜篮子”生产保障基地、北方优质夏菜南运基地、长白山山野菜基地和长春、吉林现代都市农业圈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园艺特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极,果蔬菌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三)着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吉林省发挥粮食大省优势,立足“接二连三”,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2019年,加工企业发展到6512户,销售收入增长5%以上。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76户,同比增长9%,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54户,增长15%。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指导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培育产业化联合体,把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增值收益和就业创业机会留给农民,带动农民就业增收。2019年,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90万以上,辐射种植业基地3450万亩,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95个,专业村镇817个。打造产业融合新载体。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41个,支持39个市县建设仓储物流保鲜项目,提高农产品产业链增值收益。加快推进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依托农村三产融合先导区、乡村振兴战略试验区、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中力量建设产业融合发展区。 

  三、夯基础、活科技,推进生产体系完善提升 

  坚持把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根本点,打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上,拿硬招,破难题,探索吉林模式,趟出吉林路子。 

  (一)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全省共有高标准农田3230万亩,其中近几年新建的超过800万亩。工作推进上,重点实施“两优先、一行动”。优先在黄金玉米带、优势水稻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百乡千万”建设行动,选择100个以上的乡(镇),每乡建设1210万亩规模的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区,形成沃野平畴、旱涝稳产、绿色生态、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的1000万亩现代粮食生产核心基地。 

  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统一上图入库,形成完善的管护监督和考核机制。到2025年将建 成5 000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60%。 

  (二)持续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坚持以农业现代化需求为导向,在良种、良法上下功夫,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各类科技人才下乡进村,形成常态化科技特派员机制,集成科技、信息、资金等要素投入,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加快推进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挖掘良种的最大增产潜力。目前,主要农作物良种普 及率达100%。2020年上半年新审定农作物品种255个,农作物自主创新良种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谋划推进公主岭种业小镇、科腾种业小镇建设。推广普及新技术模式,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主推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稻渔综合种养等技术34项。建立高标准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5个,示范推广64.9万亩。推广生物防治技术200万亩,落实水稻飞防作业示范面积11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实现 主要粮食作物全覆盖。组织开展远程技术培训和咨询指导服务,依托数字农业云平台、“易农宝”手机APP、“吉林农业”微信公众号和“吉林农业宣传”快手政务号等平台广泛传播推广。 

  (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目前,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2%,位居粮食主产省第二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制度,抓好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示范推广农机新装备,重点扶持具有代表性、方向性的新型农机发展。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大力推广适宜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精量播种、精准施肥施药和设施园艺等先进实用机具和技术。提升农机生产水平,加快推进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国机集团)合作,在九台区和四平市谋划建设“农机产业园”,提高农机装备生产能力。 

  (四)突出农业信息化引领。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加强信息化、智能化武装,给现代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实施数字农业创新工程,完善省级数字农业云平台建设,重点推进玉米(水稻)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梅花鹿人参食用菌单品大数据、农村经营主体管理平台推广应用,全面整合汇聚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实现全省数字农业资源“一张图”。扩大网络应用领域,与中国移动、神州数码等企业合作,重点推进土地流转交易、农资管理服务、美丽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合作社应用服务、农民健康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等建设。抓好双阳区数字农业试点,先行先试、先行突破,引领县域智慧农业建设。大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进信息“进社入场”,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建设一批示范园区。 

  四、育主体、上规模,推进经营体系创新突破 

  坚持用创新的办法、改革的办法,育主体、强素质、重服务、促规模,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加快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机制,搭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壮阔舞台。 

  (一)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20207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吉林视察,第一站就来到梨树县卢伟农机专业合作社,考察合作社发展建设的情况。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8.6万户。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吉林省农民合作社条例》,将农民合作社发展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规范提升合作社发展质量。抓好示范社创建,实施国家、省、市和县级示范社四级联创,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和综合实力,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扎实推进双阳区、九台区、东辽县、公主岭市、靖宇县5个整县规范提升试点,提升县域指导扶持服务能力。支持发展联合社,以区域特色农产品为重点,推进联合与合作,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二)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全面完善家庭农场名录系统,把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专业大户纳入家庭农场范围。创建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因地制宜确定评定标准和程序,切实增强家庭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首批开展榆树、双阳、九台、公主岭、伊通、东辽、通榆、靖宇、敦化、梅河口10个县(市、区)家庭农场示范县创建试点,探索总结经验,逐步扩大规模,整县推进家庭农场发展质量提升。组织建立家庭农场协会或联盟,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 

  (三)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231”工程,每年组织国外培训100人,省外培训2000人,省内培训3万人,冬春科技大培训100万人以上。完 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依托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建立实训基地。大力开展创业培训,鼓励引导农民工和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等人员返乡创业。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每年培训1.8万人以上,提升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发展区域性农业生产服务联盟,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全程生产服务。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广土地托管、土地入股、代耕代种等规模经营模式,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同时,加强新型经营主体智能化服务,建立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应用智能化统计分析手段,引导和支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五、保生态、提质量,推进绿色农业全面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20207月在吉林考察时指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好西部河湖连通、东部天然林保护、中部黑土地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按照总书记的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底线要求,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新乐章。 

  (一)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以梨树模式为代表的黑土地保护,是吉林绿色发展的缩影,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20183月,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将黑土地保护、治理和利用纳入法制化轨道。2020年还将研究制定黑土地保护工作意见和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和任务措施,强化组织推动和政策保障。进一步总结和提升“梨树模式”的经验做法,推广保护性耕作1852万亩。启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到2025年实施面积达到4000万亩,占适宜区域耕地面积70%左右。以公主岭、梨树、前郭等9个产粮大县为试点,示范引导各地综合施策,组织开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土壤养分调控、深翻深松、坡耕地治理等综合治理保护,真正把“藏粮于地”落到实处。 

  (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源头治理,突出抓产地认证,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重点治理耕地重金属污染,加快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支持白山市建设中国绿色有机谷·长白山森林医药城,争取整体推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打造“标准化生产、全程监管”样板区,辐射带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强化执法监管,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严格落实投入品登记许可制度,实施禁限用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建立农资生产经营者电子购销台账。在重点环节、重点时段和重点区域,对生产经营者加大执法检查频率,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曝光有关案例,形成强大震慑效应。加大追溯力度,推进省平台与国家数据对接,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全部纳入监管平台,实现全程可追溯。新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250个以上,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97%以上。 

  (三)积极培育农产品品牌。集中力量打造玉米这张黄金名片、大米这张白金名片、长白山人参这张铂金名片、杂粮杂豆这张彩金名片、黑木耳这张黑金名片,以这五金名片为金字招牌,尽快把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让人们提起这些农产品就能想到吉林省。加强高端策划,发挥生态资源和农产品良好品质优势,聚焦“安全、营养、健康”,推进品牌体系优化升级。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建立吉林农业品牌名录,完善品牌产品标准,加强品牌监管保护,全面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在化肥、农药减量控害上采取综合性措施。抓好绿色技术防控,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主要农作物全覆盖。支持引导增施有机肥,在公主岭、梨树等6个粮食主产县开展增施有机肥项目试点10万亩以上。加强病虫害监测预报,做到早监测、早预警、早精准防治。推广白山市化肥、农药“双减半”行动的经验做法,引导不适宜种粮区域,打出退耕还特、退耕还林、有机肥替代、绿色综合防控、追溯监管等“组合拳”,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重点流域治理,加大查干湖、辽河、松花湖等重点流域禁种禁养区监管力度,大力推进绿色种养,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保持负增长。发展绿色农业,吉林省优势凸显,成效卓著。东部长白林海,好山、好水、好生态,自然环境绝佳,特别是近年来绿色有机谷的建设,更是践行“两山”理论的具体体现;中部黑土地上,千里沃野,万顷良田,以“安全、营养、健康”理念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满足了人们从吃得好向吃得健康转变的要求;西部随着河湖连通工程的不断推进,曾经的“八百里瀚海”,已变成草丰水美、鱼肥稻香的鱼米之乡、生态屏障。 

  六、促改革、强效能,推进发展动能转换释放 

  积极稳健推进农村改革,盘活沉睡的资源资产,挖掘农村投资新洼地,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最大化释放改革红利。 

  (一)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土地要素”。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三块地”改革深入推进。开展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回头看”,推进权证应颁尽颁,综合运用确权成果,分级搭建农村土地交易流转服务中心,探索有偿转让和退出机制,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宅基地上,总结九台区先行改革的做法,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探索宅基地置换、废弃宅基地处置等有效方式,不断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等农村闲置资产。 

  (二)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资产要素”。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三块资产”改革,2020年基本完成整省试点任务。在资源性资产上,巩固清产核资成果,开展违规土地承包合同清理,纠正违规违纪违法行为,明确集体资源性资产权属,增强资源要素流动性,不断盘活土地、水面、林地等资源要素。在经营性资产上,组织开展折股量化和赋码登记,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颁发登记证,为成员颁发股权证,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将村委会代行的集体经济管理职能剥离出来,完善治理机制,不断激活金融产品属性,吸引工商资本共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提高经营性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在非经营性资产上,逐步将政府拨款、减免税费等形成的资产,移交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界定农村文化活动设施、医疗器具、校舍等财政投入建设设施管护职责,进一步加强运营和管理,逐步提升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水平。 

  (三)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激活“资本要素”。吉林省以实施国家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采取综合措施,激活农村金融的血脉,打通农民干事的“钱道”。在支持体 系上,构建完善了“三支柱一市场”体系,加快标准化基础金融服务站3000个,打造金融服务站示范点50个。加快推动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模式向参地、林权、草场权和设 施农业等领域延伸。加快省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平台建设进度,实现业务全流程运营。在担保体系上,加快构建“银保担”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推出更多免抵押、免担保、低利率、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产品。在产品创新上,推动“土地贷”“大棚贷”“农机贷”等金融产品创新,推进“保险+期货/期权”试点,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下乡进村。 

  七、重规划、建机制,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添动力 

  五年来,吉林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省委书记、省长亲自调度部署,制定《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两步走”发展战略,突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和20项重点任务建设,扬优势、攻重点、补短板、促改革,形成五大规划实施机制,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 

  (一)形成上下联动的组织领导机制。省里成立了以省委书记、省长为组长,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重点涉农部门为成员的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领导小组。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又将这项工作整体纳入其中,更加强化了组织领导力度。市(州)和县(市、区)也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定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横向分解到44个省直部门,纵向落实到14个重点县,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组织领导体系和推进机制。 

  (二)形成一整套的规划统领机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2015年在全国率先印发实施《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总体定位是打造全国粮食主产省,率先建设农业现代化综合实验区;战略方向是建设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打造绿色大粮仓、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指导市(州)、县(市、区)编制本级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规划,列出五年任务清单。20198月,对标对表中央和省里新的决策部署,对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进行调整完善。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搭建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梯次跟进的规划体系,成为引领发展、督导工作、检验成效的“时间表”“路线图”。 

  (三)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整合投入机制。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做足整合文章,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和项目,重点向9个市(州)、14个率先县倾斜和投入,实现政策的集聚效应,一大批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产融合、新型经营主体项目、生态循环项目、技术示范推广等落实到率先县,呈现出多元投入、多点开花的良好态势。率先地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工业项目等投资大幅增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每年对14个率先县市整合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30多亿元。 

  (四)形成全方位的考核评价机制。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纳入部门绩效、市(州)政府绩效、县域经济突破考核,初步建立跟踪问效、动态监管的考核评价体系。委托第三方进行年度跟踪评估,对标考核指标体系,科学评价发展水平和短板弱项,为各地各部门提供科学指导。 

  (五)形成省部联动共建推进机制。与农业农村部签订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合作备忘录,在政策、资金、项目和改革创新试点试验等方面给予吉林省重点支持。与水利部联合批复《吉林省水利现代化规划》,将松花江流域综合治理等多项重大水利工程纳入国家规划层面。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签订国有林场管理现代化战略合作协议。在优质示范项目、国有林管理现代化、生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金融创新等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与中国气象局深化共同推进气象服务农业现代化合作机制。“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从5年前吹响第一声号角,吉林省一直在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的路上奋力前行。20207月,习近平总书记5年间第三次考察吉林时再次强调,“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新时代的吉林人,一定牢记嘱托,砥砺奋进,把握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作为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谱写推进绿色发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 

  (吉林省委农办、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