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发展规划司 > 规划管理

农业现代化辉煌五年系列宣传之二十七: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

日期:2021-07-20 作者: 来源: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 【字号: 打印本页

    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2016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上先行先试,集成示范综合配套的技术体系,探索构建绿色种植方式、农产品供给动态调节机制、农业生态治理模式,形成了较完善的政策框架和工作机制,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从试点规模看,试点面积由616万亩扩大到3000多万亩,试点省份由9个增加到17个;从实施范围看,在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河北地下水漏斗区、湖南 重金属污染区、西南西北生态严重退化地区5个试点区域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了黑龙江寒地井灌稻区、长江流域稻谷小麦低质低效区、黄淮海玉米大豆轮作区、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等区域。经过4年多的持续推进,为轮作休耕常态化、制度化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构建绿色耕作制度

    轮作休耕是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的种植方式变革,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升级了传统耕作制度。各试点省立足资源禀赋,将各具特色、务实管用的绿色种植方式,组装集成为符合当地实际的轮作休耕模式。形成耕地用养结合的种植制度。实行玉米与大豆轮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耕地地力水平,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黑龙江在轮作试点中形成较为成熟的“三三制”“二二制”种植模式,以玉米与大豆轮作为主,与杂粮、薯类等轮作为辅的“一主多辅”模式已为广大农民所接受。河北推行冬休春(夏)种模式,将需抽取地下水灌溉的冬小麦休耕,春夏种植雨热同季的玉米、杂粮、杂豆等作物,既减少地下水开采,又优化了农业供给结构。采用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措施。吉林敦化、抚松等试点县推广轮作免耕技术,进一步减少作业环节,降低燃油、化肥等生 产成本。湖南采取“春季深翻耕+淹水管理+秋冬季旋耕+绿肥”的技术路线,4年来休耕区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8个等级,土壤微生物群系开始恢复。实现农业投入品减量。轮作休耕中科学安排作物茬口,改善了试点区域土壤结构,降低了病虫草害发生概率,减少了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施用次数、施用量。江苏省在稻麦两熟种植地区实行小麦一季休耕,每年每亩平均可减施纯氮15千克、磷钾肥10千克、农药200克;再替代种植紫云英、苕子等绿肥作物进行压青还田,后茬水稻在同样单产水平下,可减少施用氮肥35千克和磷钾肥23千克,减少20%~40%,病虫危害率降低10%~15%。

    二、探索动态调节机制

    轮作休耕试点统筹当前与长远、兼顾数量与质量,在作物品种确定和任务布局安排上实现了科学动态调整。轮作目标作物选择与市场供需关系有效衔接。充分考虑主要农产品均衡供应、库存现状、结构调整等因素,合理确定轮作改种作物和休耕的重点品种,实现“多的减下来、缺的补上来、优的增起来”。针对国内大豆及油料作物缺口较大的情况,重点在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玉米与大豆及油料作物轮作,近年来带动大豆面积增加3000多万亩、花生面积增加300多万亩。区域布局更加合理。黑龙江、内蒙古东部立足资源禀赋、坚持适区种植,主动调减第四、第五积温带品质较差的籽粒玉米,发展高蛋白食用大豆、优质强筋小麦、特色杂粮等,改变了玉米“一粮独大”局面,作物类型更加丰富。任务布局体现“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聚焦水消耗、土污染、地退化等问题区域,根据轻重缓急确定轮耕休耕区域的优先序,在河北地下水漏斗区、黑龙江寒地井灌稻地下水超采区、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实施小麦、水稻休耕,减少地下水开采。在湖南重金属污染区、甘肃和云南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实行季节性或全年性休耕,休耕季种植绿肥等作物,减少农事活动,在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护耕作层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创新农业治理方式

    轮作休耕是顺应自然、接近天然的保护性生产方式,在农业生态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成熟有效的模式。在生态修复方面,湖南集成推广“生物移除”重金属模式,选择富集能力强的高粱、蚕桑等作物,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专家选育推广镉吸附能力强的生物质高粱,经过连年种植可有效降低试点地块土壤重金属含量。在培肥地力方面,江苏在沿江丘陵岗坡地、沿海土壤盐渍化严重地区,推广稻肥、稻油轮作模式,保护改善地力,提升耕地质量等级。通过连续3年实施,试点区域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左右。在促进耕地休养生息方面,内蒙古轮作试点农户普遍认识到,“轮作倒茬如上粪,省肥省水长势好”。新疆在果麦套种区休耕小麦,探索创新了以果树漫灌改沟灌为主的栽培模式,灌水量减少近40%,降低了生产成本。

    四、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实施轮作休耕,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提升了农业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经济效益方面,东北地区实行轮作后,农产品产地环境得到改善,提升了稻米等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黑龙江参与轮作休耕试点的区域,主打绿色牌、有机牌,做大做强“庆安”“五常”“佳木斯”等稻米品牌,提升了品牌效益和农民收益。四川省完善油菜产加销运营机制,探索应用“大园区+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民”等新模式,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有机串联,有力支撑了油菜市场价格和种植收益稳定。多年来,四川省油菜籽价格稳定在每千克1.25元以上,远高于周边其他油菜主产区。社会效益方面,内蒙古阿荣旗探索“轮作+扶贫农场”模式,将试点内贫困户的耕地纳入轮作试点,由扶贫农场统一经营,贫困户人均收入从2200元增加到3700多元,增幅达68%,为脱贫做出贡献。江苏、江西、贵州、甘肃将轮作休耕与有机农业生产、生态旅游观光结合,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并进行适当调整,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坚持轮作为主,休耕为辅,重点推广粮油、粮豆、粮肥轮作。在实施区域上,聚焦资源约束紧、生态保护压力大的地区,重点解决水消耗、土污染、地退化、供求失衡等问题,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确定实施区域的优先序。在作物品种上,以调节粮食供求余缺、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均衡供应为目标,充分考虑市场供给、库存现状、结构调整等因素,合理确定轮作模式和休耕的重点品种。在工作机制上,进一步完善政策框架,熟化技术模式,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种植制度、农产品供给动态调节机制、农业生态治理模式,推进轮作休耕制度化常态化实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和资源永续利用。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