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组织领导 完善带贫机制云南省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工作
云南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全省有88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18万户、贫困人口447万,43%以上为少数民族,其中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有66万。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引领,按照“创名牌、育龙头、抓有机、建平台、占市场”工作思路,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产业发展薄弱环节,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完善机制,高位推动产业扶贫工作,走出了一条产业有规模、带贫有机制、增收有实效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一、统筹协调,高位推动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26家省级单位为成员的省产业扶贫领导小组。成立省农业农村厅产业推进领导小组,抽调9名骨干具体负责产业扶贫工作。省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建立周专题会议制度,分管副省长每周召集召开一次产业扶贫专题会议。加强统筹协调。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明确省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职责。建立产业扶贫工作信息报送、季报、督查、年度绩效评估等制度,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部门联动、地方联系、任务分解和责任落实。主动担当责任。将产业扶贫工作纳入省农业农村厅机关处室和厅直属单位工作目标责任管理的重要内容,层层压实责任,构建全厅广泛动员、上下联动的产业扶贫工作格局。
二、完善政策,引领驱动
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云南省特色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云南省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推进行动方案》《云南省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打赢产业扶贫攻坚战的通知》《云南省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双绑”工作加强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强化产业分类指导。制定出台《关于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指导意见》,支持贫困县按照规模化、绿色化、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的要求,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构建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产业支柱。2018年,122个有扶贫开发任务县产业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2.7万人,占有产业发展条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的95.2%。建立产业扶贫考核体系。出台《云南省产业扶贫工作考核办法(暂行)》,将产业扶贫纳入州市县区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同步进行。
三、动态管理,项目拉动
开展动态监测。组织开发省产业扶贫信息系统,对产业扶贫覆盖、新型经营主体情况、利益联结及带贫情况、产业扶贫资金投入等指标开展信息统计,抓实动态管理,抓好调度工作。优化完善产业扶贫项目库。按照“资金定到项目、计划定到项目、审批定到项目、公示定到项目、责任定到项目、督查定到项目”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产业扶贫项目库,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论证和储备,做实做细贫困户路径图、村级施工图、乡级路线图、县级项目库。强化产业项目动态管理。督促指导各地对纳入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的产业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将已实施和有条件实施但未入库的项目调整入库,对未实施且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及时清理出库,梳理出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清单,抓好产业扶贫项目的精准落实。同时,严格按照30%以上的财政整合扶贫资金投入到产业扶贫要求,保障入库项目实施。2018年,全省122个扶贫开发任务县产业扶贫资金投入74.8亿元,占122个扶贫开发任务县扶贫资金投入总额的33.3%。
四、建立“双绑”,机制撬动
建立完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结合各地产业发展实际、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状况、贫困户发展意愿,进一步建立完善和规范龙头企业绑定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定贫困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打通产业到户的精准扶贫路径。加快培育扶贫龙头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实行“一企一策”培育龙头企业,精准选择优质龙头企业参与“双绑”工作。目前,全省参与“双绑”的农业龙头企业1726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5户,省级龙头企业399户,州市级龙头企业631户,县级龙头企业671户。发展壮大贫困地区专业合作社。建立云南省专项清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社”专项清理行动,建立新型经营主体负面清单,鼓励农民合作社参与产业扶贫,吸纳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2018年,全省3.3万个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带贫,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12万人,占全省有产业发展条件建档立卡贫困户总人数的89.3%。2018全省通过发展农业产业脱贫50万人。
五、聚焦深度,包干促动
指导“三区三州”怒江州、迪庆州深度贫困地区制定农业产业扶贫三年实施方案(2018-2020年),建立产业扶贫项目库。省农业农村厅实行厅领导挂联27个深度贫困县产业扶贫分片包干责任制,建立9个厅党组成员牵头9个工作组分片包干帮联27个深度贫困县、全厅18个业务处室和27家事业单位直接参与帮联的产业扶贫工作机制,实行季分析、年报告工作制度,全面督促指导深度贫困地区高效推进产业扶贫工作。
六、技术指导,服务带动
认真落实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从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帮扶干部、村组干部、县乡农技人员、乡土专家、致富带头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中遴选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贴近贫困户开展协调指导服务工作。2019年第一季度,全省122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已有产业发展指导员3.43万人。组建贫困县产业扶贫专家组。依托省、州(市)、县三级农业系统2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574名农科人员,对口88个国家级贫困县组建专家组353个。按照“一个体系、一个团队、一个示范点(有规模的产业基地)、一个标准”,强化技术体系服务,助力产业扶贫。加强产销对接服务。2018年,组织全省70个贫困县120家企业参加全国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在香格里拉市成功举办云南省迪庆州怒江州深度贫困地区品牌产品招商对接活动;组织全省13个对口帮扶州市74个贫困县330余家企业,参加上海市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2019年4月,组织迪庆州、怒江州7个贫困县13家农业企业参加2019年“三区三州”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
(根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