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发展规划司 > 产业扶贫

甘肃省着力构建产业扶贫“三大体系” 推动精准脱贫增收

日期:2019-05-21 作者: 来源:农业农村部 【字号: 打印本页

甘肃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全省75个贫困县区共有贫困村726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48万户、贫困人口189万人,扶贫工作任务艰巨。2018年,省农业农村厅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系列决策部署,以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紧迫感,着力构建产业扶贫政策体系、责任体系和调度体系,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构建产业扶贫政策体系,推动政策措施落实

(一)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围绕做大做强“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着力构建扶贫产业体系的要求,紧扣省委、省政府“一户一策”产业扶贫精准到户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充分开展调研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报请省政府连续制定出台了7个产业扶贫配套政策文件,涵盖了培育扶贫特色产业、加大到户产业资金、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设果蔬保鲜库和加强农业保险等产业扶贫重点环节,为全省产业扶贫工作进行政策规划,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产业扶贫政策体系,使产业扶贫各个关键环节都有政策扶持,明确了工作靶向、找准了攻击点位、落细了工作措施,夯实了产业扶贫基础。

(二)狠抓精准对接,制定产业脱贫计划。按照产业发展“精准到人、聚焦到户”的原则,选择覆盖面广、发展基础好、增收效果明显的牛、羊、菜、果、薯、药等作为全省扶贫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制定了六大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动员农业系统干部和各贫困乡镇、村组帮扶干部,利用两个多月时间集中开展调查摸底,完成了六大特色产业与 “一户一策”脱贫计划的全面精准对接,确定了今后三年35.15万户、147.55万贫困人口需要依靠产业脱贫的底数,并据此制定分解方案,设计下发“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脱贫计划表”,作为对“一户一策”产业脱贫计划的动态细化和到户产业扶持项目资金投放使用的重要依据。

(三)突出抓点示范,发挥行政推动作用。按照构建产业体系、全产业链打造的思路,积极开展培育产业扶贫示范点(县)工作,召开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唐仁健省长亲自出席会议,对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报请省政府开展了贫困县区产业扶贫观摩拉练。组织举办了马铃薯产业、农民合作社全覆盖及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农民培训、牛羊产业及粮改饲、中药材产业、果品产业和蔬菜产业等7个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通过现场观摩、典型交流等形式,推广各示范点(县)成熟的做法、经验和模式,在全省营造了奋勇拼搏加油干的良好氛围,对产业扶贫工作开创新局面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

(四)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资金支撑保障。为加大资金投入扶持产业发展,省财政统筹安排各类产业扶贫资金近125亿元,其中用于扶持到户产业发展资金119亿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资金2亿元,扶持贫困村果蔬保鲜库建设资金2.39亿元,支持农民培训资金1.02亿元。另外,设立了甘肃金控融资担保集团公司,构建省、市、县三级担保体系,为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启动实施了1000亿元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和500亿元农产品收购贷款,设立了500亿元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扶持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二、 建立产业扶贫责任体系,强化工作责任落实

(一)创新工作机制。厅党组把产业扶贫作为全厅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最重要的部门本职工作任务,一把手厅长亲自挂帅,成立厅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产业扶贫包抓督导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产业扶贫“六个一”厅领导包抓产业包抓市州督导工作责任制,即一个产业确定一名包抓厅领导、一名厅领导包抓督导1-2个市州、组建一套督导班子、制定一个工作方案、抓好一批示范点,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全厅上下形成了“厅领导带头抓、业务处室具体抓、督导工作队全力抓”的产业扶贫工作责任落实运行机制。10个市州、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区、各贫困乡镇均相应成立了产业扶贫组织机构,逐级明确工作任务,靠实主体责任和专责责任,构建了省、市、县、乡四级产业扶贫责任体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强化督导检查。全厅系统抽调290多名行政和技术骨干,组建了58个由厅机关各处室、厅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队长的包抓县产业扶贫督导工作队,围绕六大产业与“一户一策”脱贫计划精准对接、龙头企业引进培育、贫困村合作社组建全覆盖、果蔬保鲜库建设及产销对接、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消除、农民技术培训和农业保险等工作,先后10个市州、58个片区贫困县开展了五轮产业扶贫工作督导和一轮检查考核督导。通过定期督导检查,起到了督促指导工作、传导压力、发现问题、促进整改的作用,有力推动了各贫困县区产业扶贫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和工作落实。

(三)建立专责组办公制度。作为产业扶贫专责组牵头部门,制定印发了《产业开发专责组工作方案》,明确了林业厅、商务厅、科技厅、旅发委等产业开发专责组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在我厅设立专责组工作办公室,建立了目标一致、步调统一的产业扶贫工作配合机制。

(四)强化宣传工作。在甘肃农业信息网上开办了产业扶贫专栏,创办了《产业扶贫简报》,编发简报80期,对各地涌现出的产业扶贫好做法好经验及时进行宣传报道,起到了很好的交流引导作用。

三、 建立工作调度体系,推进重点工作落实

(一)抓到户产业扶持资金精准到位。整合资金119.11亿元,为每户贫困户安排了人均5000元、户均2万元、每户最多不超过3万元的到户到人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资金使用管理采取与“一户一策”挂钩、与贫困户自愿意愿挂钩、与见钱见物挂钩、与真种真养挂钩、与奖勤罚懒挂钩的措施,已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83.85亿元,使全省近73万户未脱贫户和已脱贫巩固提高贫困户受益。省财政拿出100亿元担保资金,实施了1000亿元特色产业发展贷款工程,目前已贷出300亿元。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的落实,使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有意愿缺资金的棘手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前三季度,全省未脱贫贫困户发展六大特色产业势头良好,牛、羊存栏量分别达到25.02万头、122.81万只,均有大幅增加;蔬菜、马铃薯、果品、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27.14万亩、42.20万亩、132.69万亩、100.3万亩,呈现稳中有增的态势。贫困户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省9%的水平。

(二)抓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培育。按照每个贫困县区每个特色产业至少培育1家龙头企业的目标要求,组织引导各地加快引进和组建龙头企业,发挥经营主体带动作用。今年新引进培育组建龙头企业291家,贫困地区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781家,带动合作社8710家,带动贫困户20.4万户。在1979个贫困村新组建农民合作社2862个,全省贫困村农民合作社达到3.49万家,实现了每个贫困村至少有2个合作社全覆盖的目标。同时整合利用有关项目资金和有关方面捐资,支持各地规范提升了3105个合作社,创建省级示范社485个,产业发展缺少主体带动的难题初步缓解。

(三)抓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结合“三变”改革,引导各地采取资产盘活型、资源开发型、为农服务型、项目带动型、多元合作型等多种模式,通过资源有效利用、资产租赁、土地出租、生产经营入股、折股量化订单合作等多种方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消除了3594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44万元。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长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四)抓农产品产销渠道拓展对接。一是加快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研究制定省级实施方案,由各地对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建设主体,在有需求的贫困村建成果蔬保鲜库701座,购置箱式冷藏车159辆,有效改善贫困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条件。二是提高产销对接组织化程度。由农业农村厅倡议牵头,成立甘肃省农业产业扶贫产销协会,组织省内外200多家农产品经销企业抱团出省,有效对接京津沪、粤港澳、东西部扶贫协作区域和成渝等终端大市场。联合农业农村部举办西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暨甘肃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签约销售协议143项、110.42亿元。组织贫困县区农产品经销企业、运销大户等与国内销售专区、销售大户、采购商合作,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为全省特色农产品销售起到了有力促进作用。三是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组织58个贫困县的78家企业的190个产品上报农业农村部申请“三品一标”认证,贫困地区110家企业的312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

(五)抓农民培训和产业技术指导服务。按照我厅制定的深度贫困村村干部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档立卡贫困户特色产业示范培训及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全覆盖培训等工作方案,各地加大农民培训工作,解决贫困群众“不会干”的问题。目前已累计培训贫困村村干部1.49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培训11.89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培训5896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5万人。同时,按照每个贫困村派驻1名农技人员的要求,抽调6385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6222个贫困村驻村帮扶队,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和产业发展指导工作。

(六)抓农业保险防范产业风险。构建以保险保本垫底、入股分红保底、公益岗位托底和低保政策兜底为主要内容的“3+1”保险保障体系,为贫困户量身定做了自然灾害保险和目标价格保险,计划3年投入38.2亿元保费补贴资金,实现贫困户农业保险种养产业全覆盖。今年投保的18个保险品种已投入保险补贴资金9.73亿元,签单保费9.95亿元,处理赔案5.9万件,支付赔款3.9亿元,受益农户42.5万户(次),有效规避了谷贱伤农问题。今年1017日全国第5个扶贫日上,我省农业保险助推产业脱贫的典型做法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之一。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